应用详情:《我们午夜日记原始版》 “牛河梁遗址发现之后,的确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把整个讨论往前推了一步。”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郭明对牛河梁之于四十年前那场讨论的意义如是说到。其实早在1931年,李济在谈及山东城子崖发掘的意义时就说过:“现代中国新史学最大的公案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有诸如良渚文化的发现,也被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一部分。直到1981年,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的正式提出,才以“满天星斗”的格局打破了原有观念。随着牛河梁遗址的发掘,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也提出了“重瓣花朵”说,在承认各地区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几乎与此同时,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指出各文化区平等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应用详情: 老牌“明星”遗址良渚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的发掘至今仍在持续。近期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牛河梁遗址又公布了新的成果。在考古学上,牛河梁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的证据之一,颠覆了中原文化大一统的传统观念。由此证明,中华文明并非从始至终都是中原主导,5000多年前各地区分别迈入了文明时代。在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中,中原文明逐步形成并扩大领先优势,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导,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多元一体”至今仍是核心框架。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郭大顺,是那次试掘工作的领队。看着逐渐露出的遗迹,他当即感觉东山嘴遗址不仅特殊,而且很不一般。“因为它南边是一个圆形的(建筑址),北边是方的,然后东西对称,有个中轴线,这很重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彼时对红山文化的认识还只限于其是与仰韶文化同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但眼前的建筑布局不仅同仰韶文化的向心式完全不同,甚至与后世的建筑布局具有诸多相似特征:“这等于跨了好几步。”。
-----主要功能------
9月27日,芦溪县变更干旱红色预警信号,该县大部分地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已达特旱。刘华估算,中稻每亩的产量降了200斤左右,当时批发价为1.3元/斤,因今年农药、肥料等成本上涨,实际上是在“赔钱”。资料显示,江西无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为417万亩、旱地490万亩,两者约占全省耕地的23%,属于极易受干旱影响的耕地。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秋粮保卫战”也在江西多地打响。2021年,江西的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38.5亿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此次旱情,正值江西省多地中稻的收成期及晚稻抽穗灌浆期。~
------创新亮点----
在建筑格局上,牛河梁遗址中被苏秉琦称为“海内孤本”的“坛庙冢”,也与传统城市规划有着诸般相似。首先,“坛庙冢”的布局明显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而且庙在北、坛在南,这种“北庙南坛”的设置直到明清时期都一直保持不变。其次,“坛庙冢”的存在如同明清时期北京城天坛、太庙与明十三陵一般,无不显示着敬天法祖的意识与文化。最后,牛河梁的祭坛不同于东山嘴等其他遗址,坛基起三层,在形制上与明清北京天坛的圜丘坛极其相似。1992年郑孝燮、于倬云、朱希元三位古建筑专家在看到这座坛就曾感慨,此前所知古建筑起三台的最早实例是燕下都,现在看来要提早两千多年了。不久,于倬云在一篇论述北京故宫建筑制度的文章中,更是称牛河梁这座圆坛的作法,是中国古建筑三台的“鼻祖”。~
《我们午夜日记原始版》 除了对文明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写,牛河梁遗址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还在于它在多个维度上表明着一种中华文化的贯通与延续。